{SiteName}
首页
治疗大骨节病
大骨节病药酒
大骨节病论文
大骨节病历史
大骨节病跑步
大骨节病跑步

南泥湾故事陕北江南的不老传奇

北京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wap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

百年积弱叹华夏,八载干戈仗延安。”在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,记者踏上延安这片神圣的土地,追寻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屯垦将士的足迹,感悟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永恒魅力。

宝塔巍巍,延水绵绵。

百年积弱叹华夏,八载干戈仗延安。”抗战时期的延安,高扬抗日救国的大旗,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孕育了我党我军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。以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为标志的南泥湾精神,就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。“花篮的花儿香,听我来唱一唱,唱一呀唱……”64年前,由贺敬之作词、马可作曲的歌曲《南泥湾》,正是从这里唱遍大江南北。

南泥湾,位于延安东南45公里处,是一条狭长沟谷。“往年的南泥湾,处处是荒山,没呀人烟,如今的南泥湾……是陕北的好江南。”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,伴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,记者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,寻访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将士开荒生产的足迹,所见所闻,令人感慨万千,心潮澎湃。

  “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,没有油吃,没有纸,没有菜,战士没有鞋袜,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。国民党用停发经费随后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,企图把我们困死,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。”

从大封锁到大生产一次非同寻常的进军

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,毛泽东对年前后陕甘宁边区困难处境的描述

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,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基础。年10月,广州、武汉相继失守后,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采取诱降政策,对解放区则进行残酷“扫荡”。从年开始,国民党顽固派也消极抗日、积极反共,停发八路军的军费开支,并调动几十万大军,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形成了5道封锁线,企图“困死、饿死”八路军。

“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”,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一件件实物、照片,让往事历历在目。南有胡宗南,东有日本侵略者、阎锡山,西有马鸿逵、马步芳,北有邓宝珊。当时的延安,作为八路军后方中枢,面临严峻考验。由于土地贫瘠,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和非生产人员的增加,边区缺衣少食,陷入了物资供给的空前困境,就连毛泽东作报告,也穿着带补丁的衣服。这一情景,有照片为证。

米糠、豆钱钱、野菜、皮带……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,记者再一次见到当年重重封锁之下,边区军民一度赖以充饥的实物和标本。“民以食为天”,驻足展柜前,60多年前根据地军民的艰难境地浮现眼前。

怎么办?大生产展览馆展板上,毛泽东年2月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的名言赫然眼前:“饿死呢?解散呢?还是自己动手呢?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,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,还是自己动手吧――这就是我们的回答。”自己动手,生产自给――是“突出重围”的惟一出路。陕北的沟壑山川,随后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、闻名中外的大生产运动。毛泽东率先垂范,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,种上辣椒、西红柿等蔬菜;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;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。在“背枪上战场,荷锄到田庄”的口号感召下,部队也纷纷开展屯田大生产运动,三五九旅首当其冲。

英雄的三五九旅,是年秋奉命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,担负坚守黄河河防、保卫边区、保卫党中央任务的。年3月,全旅指战员高唱“一把镢头一支枪,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”的战歌,在旅长王震率领下,分批从绥德警备区出发,斗志昂扬地进军新的战场――南泥湾。展览馆内,两张大幅珍贵历史照片,真实地记录了三五九旅在荒山野岭中徒步和骑马开进时的壮观场景。截至年底,三五九旅6个团队,共1万余人,全部进驻南泥湾。

南泥湾故事朱德选中的第一块“试验田”

南泥湾军垦屯田政策,是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先提出并推行的。

年5月,朱德从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,正值我边区军民面临经济困境。当年,朱德多次从延安前往南泥湾,对土壤、水质、森林资源进行勘察,他说:南泥湾是个好地方,我们的部队开进去后,不仅可以守卫边区的南大门,而且可以开展生产。随后,他向毛泽东汇报了开发南泥湾并建议调三五九旅屯垦的打算,毛泽东连声称赞并补充说,延安的中央机关、军委机关、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。很快,朱德选中的第一块“试验田”――南泥湾,成为以三五九旅为主力的军垦大军拓荒之地。

、两年,军队与机关学校一样,增加了生产自给的任务,而军队担负的责任是更大的,在生产自给的总量中,占了最重要的地位。……边区留守兵团各部队中,以三五九旅的生产自给工作做得比较更好些。”

从战斗员到拓荒者一曲开天辟地的壮歌

年12月,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作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》报告

垦荒南泥湾,是一个悲壮又让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。南泥湾――这块当年不起眼的荒地,最终成为历史的见证。“南泥湾呀烂泥湾,荒山臭水黑泥潭,方圆百里山连山,只见梢林不见天,狼豹黄羊满山窜,一片荒凉少人烟。”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内的一幅珍贵图片,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年这首歌谣描绘的荒凉。

南泥湾,是块“香饽饽”,更是块“硬骨头”。初进南泥湾,困难重重,但三五九旅官兵深信“人定胜天”的道理。“开荒好比上火线,没有后退勇向前。困难虽有千百万,它怕咱干劲冲上天。”指战员一到南泥湾,就砍梢开荒,烧荒肥田。热火朝天的拓荒图,锈迹斑斑的老镢头……如今成为屯垦将士披荆斩棘,奏响开天辟地壮歌的鲜活注脚。

在南泥湾镇,记者寻访到了91岁的老红军高万树。这位南泥湾垦荒的见证者,年参加红军,后在军委警卫营当战士。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之后,作为军委机关的一员,他也进入南泥湾垦荒。

“是朱总司令带我们到南泥湾开荒的。”谈起那段难忘的岁月,老人很是激动。“初进南泥湾,日子可苦了,没有地方住,没有蔬菜吃,犁地靠人拉,冬天少衣穿。由于长期喝树根水,一些人还得了大骨节病。”老人的手上,至今还留有一处骨节病的印迹。

困难吓不倒英雄汉,越是困难越向前。老人深情回忆:没有房子住,屯垦官兵就搭草篷,挖窑洞;没有粮食,就赶到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以外去背粮、运盐,到山上去挖野菜,打野兽;工具不够用,就从倒塌的古庙中抬来破钟,收集敌人扔下的弹片,打铁制造农具……

在如火如荼的开荒热潮中,三五九旅将士用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,用汗水浇灌出万亩良田。展览馆的展板上,有这样一组数据:年,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亩,收获粮食石,打窑洞多孔,盖房子余间。在红红火火的开荒竞赛中,涌现出赵占奎、李位、刘顺清等一批劳动模范。

“气死牛”郝树才的事迹至今被人津津乐道。年3月,三五九旅94个开荒能手齐集一起,进行生产大比武,一连3天,郝树才天天保持4亩以上纪录,一位农民不服,提议他和牛比赛开荒。结果,牛被累得口吐白沫,郝树才还生龙活虎,于是得了一个雅号叫“气死牛”。“

王震那时和战士一样,也从早到晚在地里干活”,高万树老人记忆犹新:在三五九旅,上自旅长,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,一律编入生产小组,同甘共苦,战胜困难。王震由于吃苦在前,成绩卓著,后来被评为陕甘宁边区“有创造精神”的劳动英雄。

正是凭着上下同心、艰苦奋斗的一股劲,南泥湾这块“试验田”,终于在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屯垦官兵手中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南泥湾故事王震请老农当“生产教官”

在南泥湾垦荒期间,王震特意聘请71岁的农民朱玉环为生产教官,并批准他参军,让各部队在生产上接受他的指导。王震还亲笔签发了一份执照,上面写道:“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,现年71岁,参加我军。兹委任为本旅农业生产教官,指导本旅各部农业生产,他到各处巡视之时,望各部官兵向他请教,虚心地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,并应很好地照顾。”朱老汉很高兴地接受了聘请,又从延安三十里铺找来一位65岁的马老汉,一起指导战士种庄稼。

“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,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……我们的军队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,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,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,这一个创造,对于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,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!”

年11月,毛泽东在劳动英雄大会上作《组织起来》著名讲话

远山如黛,田野如画。说起60多年前那段载入史册的辉煌,南泥湾人的豪迈之情溢于言表。

“平川稻谷香,肥鸭满池塘,到处是庄稼,遍地是牛羊。”当年的一首歌谣,至今还在这里传唱。从年开荒万余亩,收粮千余石,到年开荒26万多亩,产粮近4万石,三五九旅官兵不仅做到粮食、经费自给自足,而且积存了一年的储备粮,还首次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1万多石。当兵不吃公家粮,并主动向政府上交公粮,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少有的。

短短3年时间,昔日“烂泥湾”变成了“米粮川”、“好江南”,三五九旅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,被誉为“发展经济的先锋”。南泥湾精神研究会会长张本安说,南泥湾开发的成功,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全面胜利,也彰显了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强大威力。

展览馆东侧山腰间的几孔窑洞,是年10月毛泽东、彭德怀等视察南泥湾时住过的地方。站在那里,鸟瞰大片绿油油的稻田,让人不能不感叹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伟力。“困难,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,大家动手征服它,它就低头了。”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的话语,至今打动着人们的心灵。这既是对三五九旅将士的肯定,也是对南泥湾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
85岁的老八路刘海鳌,是南泥湾精神的积极传播者。他年参加八路军,就在三五九旅所在的师当战士,参加过不少战斗。虽然没参加屯垦,但他与南泥湾有着不解之缘。年,他来到这里安家落户,一住就是近40年。

刘海鳌住的窑洞比邻当年三五九旅团团部,在老人的指点下,我们爬上山坡,见到了团长陈宗尧和政委左齐住过的两孔窑洞。据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,每当三五九旅老战士的后人来南泥湾寻根,老人都主动请缨,给他们讲述三五九旅当年开荒、战斗的故事。前不久,他刚送走一批来自新疆的访客。

寻访南泥湾,恰逢连日阴雨。连绵不断的沥沥小雨,给南泥湾平添了几分“江南”风情,也使山中小路变得泥泞不堪,让记者充分体会了“烂泥湾”的个中滋味。雨中,伫立南泥湾大生产纪念碑前,仰望毛泽东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题词,记者耳畔不禁回响起肖洛霍夫《静静的顿河》卷首的诗句:“这片土地,不是用犁铧来垦,而是革命先辈用大刀和钢枪,用鲜血和生命……”南泥湾,一块神圣的土地。南泥湾,一个不老的传奇。

南泥湾故事延安时期“陕北江南”美名扬

南泥湾“陕北江南”的美誉,在延安时期就开始广泛传扬。年夏天,朱德与徐特立、谢觉哉、吴玉章、续范亭四老去南泥湾时,写下有名的《游南泥湾》一诗:“去年初到此,遍地皆荒草,夜来无宿处,破窑也难找。今辟新市场,洞房满山腰,平川种嘉禾,水田栽新稻……熏风拂面来,有似江南好”。年12月,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《积极推行“南泥湾政策”》的社论,指出:“经过披荆斩棘,耕耘种植,今天的南泥湾,已成了‘陕北江南’。”年2月,延安电影团完成纪录片《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》的拍摄,并普遍放映。这部影片以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为题材,还纪录了毛泽东专门为影片题词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情景。随着南泥湾的发展,后来有越来越多知名人士来到这里。著名诗人萧三、艾青、何其芳,作家吴伯箫,音乐家贺绿汀相继用自己的笔,讴歌南泥湾的业绩和精神。

 年8月25日,由红军第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等部编成,陈伯钧任旅长,王震任副旅长(后任旅长兼政委),隶属第一二○师,辖第团、第团。当年9月上旬,第团归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建制,旅部率第团由陕西省富平县出发,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。年1月,编成第团和新的第团。年10月,进驻陕甘宁边区,接替绥德警备区的防备。年开赴南泥湾,实行“屯田政策”,至年垦荒播种26.1万亩。年11月,旅主力人组成南下支队,王震任司令员,王首道任政治委员,进军湘粤边。年后加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战斗序列。中原突围后,归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建制,参加了西北解放战争的历次战役,改为第二军第五师,解放后编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。该旅另一部组成第二梯队,于抗日战争胜利后,进军东北,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第二十八师,现隶属兰州军区某集团军。

以身作则的罗章

 罗章,在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,从政治机关调到旅供给部任政治委员,分管全旅大生产的组织实施。他经常扛上一把为自己特制的七八斤重的大镢头,往来于全旅分散在各个山头、山坳的多个生产点上,走到哪儿,就在哪儿和干部战士一起开荒。他说:“干部的以身作则首先是要勇敢,不怕牺牲,冲锋在前。其次,干部的以身作则还要勤奋,不怕吃苦,艰苦奋斗。”由于在南泥湾的生产运动中成绩显著,在年1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上,被评为全边区22位劳模之一,毛泽东题词授予他“以身作则”的奖状。年,罗章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
模范团长陈宗尧

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,三五九旅团团长陈宗尧(中)曾受到毛泽东表扬:“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,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,他不骑马,自己背米,马也背米,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,人人精神百倍,无一个开小差。”在生产中,陈宗尧把团部设在第一线,指导各连的劳动生产,最先组织了百人开荒大竞赛,战士们还给他编了个《生产忙坏了陈团长》的歌。年西北局高干会议上,毛泽东为他题写了“模范团长”的题词。年秋,陈宗尧任第二支队长随军南下,年在战斗中光荣牺牲。

  特等模范家属陈敏

  陈敏,年出生,年参加革命。在大生产运动中,她的丈夫谭文邦在三五九旅一个团里当政委,带领官兵整日在南泥湾开荒、挖窑洞。陈敏带着两个孩子在家纺线,纺出大批头等细纱,她的模范行动鼓舞了许多妇女走上生产战线。西北局高干会议上,毛主席在题词表扬22位劳模的同时,为她亲笔题写了“模范家属”的赞语。年1月,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、副主席李鼎铭亲笔题名,给她颁发了“特等模范家属”的奖状。

  特等劳动英雄赵占奎

  团模范班长赵占奎,原名赵占魁,年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时,工业上有位劳动英雄也叫赵占魁,为了区分,政府征求他的意见后,改为了带“土”的奎。团曾组织过百余劳动英雄参加的开荒竞赛,有6个人创造了日开荒3亩以上的纪录。其中,李位和赵占奎更是分别达到了3亩6分和3亩7分,被边区评为特级劳动英雄。赵占奎的生产热情,不仅推动了所在班成为全连开荒最多的一个模范班,而且影响了全连,原来规定开荒亩,结果开了亩。(刘时名、姜华)

来源:解放日报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shangjd.com/dgjblw/17757.html